浩瀚体育下载app手机版安卓
服务热线:

0515-86319588

小实事彰显大民生

发布时间:2023-10-14 14:19:57    来源: 浩瀚体育下载

  汕头通过推进民生实事,不断的提高城市品质,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伟炜 摄

  “人生中首次使用管道燃气,没想到这么方便!不仅烧菜做饭快,安全也有保障,再也用不着自己扛煤气罐了。”家住汕头市龙湖区丽水庄西区的92岁老人王姨,在汕头加快普及中心城区管道燃气的推动下,于今年8月17日实现了“瓶改管”,为生活实实在在带来了便利。而这一幕,是对汕头践行为民初心、办好惠民实事最生动的阐释。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汕头市聚焦群众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从143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清单中,筛选出十项重点民生项目,并有序推进落实。目前,十项重点民生项目已全部提前完成,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

  “现在在不开水泵的情况下,水流也很大,看着就喜人!终于喝上放心水了!”家住金平区平北片区高楼层的林先生看着水龙头里哗哗流出的自来水高兴地说,再也不会为用水问题发愁了。

  让林先生心情为之大变的原因是,汕头市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项目的实施。该项目是汕头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民生工程建设项目,位列汕头市政府2021年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之首。今年3月,汕头启动实施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并持续推进中。

  据悉,项目总投资约7.93亿元,其中市政供水系统提压改造项目投资7.08亿元,由汕头市粤海水务有限公司全额出资。用户水表后立管规范化整改项目投资0.85亿元,由市政府出资。项目配合金平区住建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铺设给水管道,累计完成供水管网共计约34公里,已为8万户居民实现供水提压。

  梁先生住在金平区一栋老楼房的六楼。由于水压经常不够,他只能每晚半夜起来错峰蓄水,以备白天使用。平时下班回家洗澡,正值用水高峰期,梁先生只能对着水龙头微弱的水流发愁。“只能用水桶把水储蓄起来再洗澡了。”他无奈地说。

  像梁先生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汕头金平、龙湖等城区建起一批小高层住宅。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类小区供水设施加速老化,居民“用水难”问题日渐突出。

  据了解,汕头中心城区共有新津、月浦、庵埠、东墩4座水厂,设计总供水能力92万立方米/日,管道长度超过3700公里,服务区域达434.33平方公里,基本满足中心城区用水需求,但由于部分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达10年以上的居住小区二次供水管网老化、设备年久失修,水压不够、水质不理想等问题不断出现,越是老旧小区,供水难题越突出。

  “这些老旧小区的多层住宅普遍未建设屋顶水箱、社区泵房等二次供水设施,仅有十多年来新建的电梯小区等有二次供水设施,多层住宅高楼层用户为满足自身需求,只能自行私设小水泵提升水压满足用水需要。”汕头粤海水务工程部经理梅赞伟说。

  记者了解到,因为这种小水泵不仅产生噪声扰民,还存在不少安全风险隐患,老旧小区的住户多次致电12345市长热线反映问题。

  在2021年的汕头市“两会”上,解决中心城区居民用水压力问题被列为市政府2021年十件重点民生实事的首件实事。

  据了解,为逐步提升汕头市中心城区供水能力,粤海水务公司聘请设计单位对市中心城区现状供水管网做全面勘察、研究,并制订了汕头市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今年2月21日,汕头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汕头市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项目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根据《方案》,项目涉及的29万户居民分布在龙湖区、金平区及濠江区,其中23万户将通过水厂泵房改造及现状市政管修复、提升市政服务水压的方式解决压力不足问题,其余6万户则通过社区供水系统改造的方式满足提压需要。

  “项目的实施内容有市政供水系统提压改造以及用户水表后立管规范化整改。通过改造、更换给水装置,提高水厂出厂水压,可基本满足除金平南部、龙湖区龙湖村等部分区域外,大部分中心城区市政服务水压提升至28米以上的要求。”汕头粤海水务安监技术部经理有关负责人此前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介绍,项目还将对爆管风险程度较高、建设较为久远的市政钢筋混凝土管进行不锈钢内衬修复改造,以满足市政水压提升的要求,降低爆管事故率。

  此外,针对社区内供水系统,项目增设83座社区泵房逐步提升供水水压,其中金平区78座、龙湖区5座。同时对社区内早期建设的老旧管网实施更换,并根据泵房和建筑物的位置重新敷设供水系统,改善社区供水质量,避免因接入社区泵房、水压提升后的爆管风险,同步降低漏损率。另外,还对金平区南部及龙湖区局部低水压区域(合计44个街区)多层住宅楼约6万户用户水表后立管进行规范化整改。

  目前,项目完成末梢低压区2.2万户社区供水管网改造、新建社区加压泵站和表后立管规范化整改提压,另外通过水厂改造和管网修复实现5.8万户用户水压提升,累计完成供水管网共计约34公里,已为8万户居民实现了供水提压。整个工程计划于明年10月完工,届时将切实解决困扰群众已久的高层用水压力不足问题,全面保障广大市民饮用水质量与安全。

  “水不臭了,空气也好,晚上大家都喜欢沿着河边散步。”说起家门口的变化,家住练江下游东华村的翁育文滔滔不绝。这个在当地率先完成雨污分流的村居,曾经河道发黑发臭,如今经过整治后,小桥流水、绿植葱郁,别有一个水乡韵味。

  东华村的蝶变,是汕头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暨“源头截污、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项目被列入汕头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重点民生项目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除濠江区礐石街道红星社区整体列入“三旧”改造暂缓实施雨污分流系统建设外,汕头市已实施雨污分流的自然村1156个,累计铺设管道14975.58公里,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汕头市的“源头截污、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始于2019年。彼时,该市印发了《汕头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暨“源头截污、雨污分流”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三年任务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对于这一惠民举措,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和舖社区的居民有着更深刻的体会。2019年9月,该社区被列为雨污分流建设先行点。

  “其实当时刚知道要新铺设排污管道时,内心是有一点抗拒的。”该社区居民陈细斌的房屋有20多年历史,5年前重新装修,当听到要再次施工,他有所顾虑。

  要把好事做成实事,首先要得到群众的支持。对此,和舖社区干部党员带头先行,按照先易后难的方法,走访到户开展群众工作,宣传“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工程建设的意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确保施工过程无障碍。

  由于社区内每家每户排污口的位置、数量、形式都不一样,社区因此采取了“一户一策”的方案,严控施工质量,实现源头截污。最终,在“沟通先行”“科学实施”“以时间倒逼计划”等多重行动下,仅仅一个月就基本完成雨污分流项目建设任务。

  据了解,从2019年起,汕头采用“一村一案,一户一策”模式,在练江流域514个自然村铺开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将每家每户厕所、阳台、厨房的生活污水统一接入污水管道,从源头上彻底解决练江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要实现雨污分流,必须将每家每户的雨污排水口分别接入雨污干管。在潮南区桃陈社区,有数百座传统民居,每一座的管道走向完全不同,而且没有通用图纸供施工人员参考。当地党政干部经过多番探讨,决定用“土办法”、下“笨功夫”,逐巷逐户摸查走访。

  工作专班人员入户后,对每家每户的排水系统都进行技术分析,“一巷一策,一户一方案”设计图纸,量身定制管道施工方案,供施工人员参考。

  目前,该区377个自然村实现“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全覆盖,累计敷设雨污分流管道4035.86公里,入户接管26.5万户,并建成95个总处理规模1.4万吨/日、配套管网约441公里的农村分散村居生活污水处理站点。同时,建成5座总处理规模37万吨/日的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市政管网827.52公里,生活污水纳污治污系统基本形成。

  据了解,汕头市实施“源头截污、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以来,六区一县建立了日常管养维护机制,持续对雨污分流工程进行全面查漏补缺,推进存在问题整改落实,不断提高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收集率,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质量。

  清晨,位于汕头市金平区的梅溪河段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白鹭。自今年入冬以来,这一河段经常聚集成百上千只白鹭,它们沿河栖息,时而静静伫立,时而水中漫步,时而振翅高飞,在蓝天、碧水、高楼映衬下,形成一道浑然天成的亮丽风景线。

  据了解,自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以来,汕头持续开展专项督导督查行动,联合市、区两级有关部门进行不定期、全覆盖现场检查,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将突出问题列入“回头看”督查清单,跟进问题得到整改。

  汕头六区一县实行领导包干制度,由各区(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段、分区域负责包干,压实镇(街道)、村(社区)责任、实行网格化责任机制,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一米一米排查,一米一米整改,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雨污分流工作做好做实。

  除了改造建设,汕头市还十分重视设施的科学管理和运行维护,构建了区(县)政府为责任主体、镇(街)政府为落实主体、村级组织为管理主体、专业化队伍+村民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运维管理体系,促使区(县)政府注重区域运行维护管理经费的筹措。

  数据显示,自开展“源头截污、雨污分流”工程建设以来,汕头市已实施雨污分流的自然村115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COD、氨氮浓度分别提升34.93%、36.36%;COD、氨氮削减量分别提升71.31%、103.31%。

  “以前我们周末来濠江区,就是到礐石爬山,现在这里有不同的展览可以看,实实在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外,仅仅是富有潮汕特色的建筑外观,就吸引了市民林先生不断按下相机快门。而他此刻的亲身体会,也道出很多汕头人的心声。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位于汕头市濠江区南滨路,是今年十大重点民生项目之一。该中心自建成以来,完成了潮汕华侨博物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汕头美术馆的布展并对外开放。如今,一到周末,不少市民专门驱车前来看展,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之一。

  新建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从外观上就让人过目不忘。远看似延绵山脊,近看又似出海巨轮的船头,转身侧视,犹如潮汕传统民居之“山墙”……傍晚时分,这座静卧于山海之间的恢宏建筑,在静谧中透露出律动的美感,让人叹为观止。

  记者了解到,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由国内著名专家何镜堂院士团队规划设计。建筑风格取材于极具潮汕韵味的山海特色、红头船、潮汕民居,汇聚着潮汕文化精髓。由于该中心地处汕头内海湾南滨人文中轴线,背山面海,与北岸城区遥相呼应,形成“山海一体”连贯的人文景观中轴线。

  可以说,从海的方向看,它是一个潮味十足、让人眼前一亮的标志建筑;从山的角度看下来,它又表现出文化建筑的庄重性,给人“潮汕文化殿堂”的感觉。

  据介绍,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总建筑面积50137平方米,主体建筑高度46.3米,包括地上五层和地下一层,总投资超8亿元。

  在中心大堂,围绕“时光隧道”大厅形成了自然舒展、错落有致的波浪形平台,大堂内嵌了一艘巨型红头船,蔚为壮观,象征着潮汕人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心东侧为静态的主题性博览空间、西侧为动态的公共艺术展览空间,并配套会议中心、多功能厅、对外交流中心和通用馆。

  事实上,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不仅是汕头市2021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十大重点民生项目之一,还被纳入汕头市“八个一批”工程。

  今年初,汕头市印发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提出要搭建一批平台、打造一批街、建设一批馆、出版一批书、编排一批戏、做好一批考古项目、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工程、树立一批惠民文化品牌,努力开创汕头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局面,加快建设立足粤东、面向全国的区域文化高地。

  其中,在建设一批馆方面,就提到要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公益性展馆布展工作,打造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地标。

  如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据了解,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于今年7月竣工验收,设置了汕头美术馆、潮汕华侨博物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汕头市城市规划展览馆4个公益性展馆。这不仅填补了汕头市一直没有美术馆的空白,也集中展示了潮汕揭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

  目前,汕头美术馆、潮汕华侨博物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已完成布展,并在今年国庆节期间试运行。

  步入展馆,潮汕祠堂门面威严矗立,各类潮汕木雕、瓷器、刺绣等展品琳琅满目,可谓精彩绝伦。嵌瓷、照壁、亭台、厝头等,每一处设计与布置都体现潮汕文化的魅力。动与静、虚与实、古与今,彼此之间相互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市民身临其境从展厅现场融入到日常生活,近距离了解、感受、体验潮汕非遗文化。

  潮汕是著名的侨乡,潮汕人侨居海外历史悠久,海外华侨华人遍布全球。行走在潮汕华侨博物馆,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无不在述说着当年潮汕人背井离乡、远赴重洋打工的艰辛。看着代写侨批的场景,似乎那雕塑正无声地讲述着潮汕人“向海讨生,敢闯敢为”的奋斗故事,倾诉着潮汕籍侨胞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款款深情。

  “这些物件都是潮汕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能够很好地展示城市历史和文脉。”在潮汕华侨博物馆内,市民蔡先生仔细看展。在他看来,这样的文化展示平台,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博览中心的内涵和档次。

  据了解,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作为潮汕文化展示交流综合体,将打造成为一座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全方位体现和展示“大潮汕”文化的大型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主会场首次走出北京演播厅,就选址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进行录制。

  “以前最担心炒菜时没煤气,不仅马上要更换煤气瓶,菜凉了也不好吃。现在使用燃气,生活方便多了,幸福感也更强了。”在汕头市龙湖区丽水庄,年过九旬的王阿姨对家中新接入的燃气管道竖起了大拇指。

  龙湖区属于汕头市中心城区,尽管区域经济较为发达,但辖区内有不少老旧住宅小区。过去,这些小区未铺设燃气管道,与煤气瓶打交道成了居民生活的常规“动作”。

  群众有了需求,民生就要改善。汕头市将“推动加快中心城区管道燃气普及”列为2021年十大重点民生项目,同时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监督任务。

  如今在相关部门推动下,汕头中心城区的管道燃气覆盖率和居民点火数明显增长。原定2022年4月将中心城区管道燃气用户覆盖率提高至70%的建设目标,已提前半年超额完成。

  身高不足1.5米、体重只有70多斤……王阿姨是一名独居老人,在丽水庄住宅小区住了30年,煤气瓶不仅是她的生活“伙伴”,更是家中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

  王阿姨家中通常备有3个气瓶,一个用于燃气炉,一个安装在卫生间用于热水器,另一个放着备用。过去,她都是联系附近商家送气上门。

  “换煤气瓶时,我把钢瓶放平在地上滚动,遇到台阶时用膝盖顶一下,就可以推着前进了。”王阿姨说,随着年岁增长,自己更换煤气瓶越来越吃力,不仅难以搬动50斤重的气瓶,甚至连拧起气罐阀门都费力。

  去年,王阿姨到女儿家暂住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发现左邻右里家里都铺设了燃气管道。老人家忍不住急了,向安装人员表达了“瓶改管”的强烈意愿。得知王阿姨的情况后,燃气公司很快派员上门勘察,并在今年8月将燃气管道接入王阿姨的家。

  打开黄色阀门,拧开燃气灶的开关,随即燃起熊熊烈火……王阿姨记得,第一次使用管道燃气时,她既兴奋又忐忑。当时,一边听工作人员耐心讲解使用流程,一边盯着管道的出气状况,她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如今,用了4个月燃气管道,王阿姨操作越来越娴熟。“这样旺盛的火力,烧菜做饭熟得特别快,还不用老是担心煤气用完,实在是太方便了。”王阿姨说。

  与丽水庄一样,金珠园也是汕头市建成较早的大型住宅小区。“瓶改管”的群众需求,同样得到了实现。

  70多岁的陈阿姨住在这里,由于年老体弱,给煤气瓶换气得更换阀头,对她而言几乎不可能完成。有时没注意,煤气瓶突然用完,洗澡半途或者菜刚炒一半就“断气”了,只能等附近商家送气来,既麻烦又尴尬。

  更现实的问题是,陈阿姨的邻居大多是老人,大家日常都是使用煤气瓶,安全隐患不容小觑。小区住户想更换管道燃气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此,汕头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管道燃气工作,全面铺开市政燃气管道建设。为了避免路面重复开挖,汕头市住建局牵头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在市政道路改造的同时铺设燃气管道,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敷设庭院管网、楼栋立管,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避免扰民,节约成本,提升工作效益。

  事实上,自今年以来,像王阿姨、陈阿姨一样享受燃气管道便利的居民,在汕头中心城区并不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汕头市中心城区燃气市政管网已达到588.74公里,占该市燃气主干管网的56.6%,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主干道燃气管网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5月至今,管道燃气普及工作成效显著,中心城区管道燃气覆盖户数提升至29.47万户,现中心城区管道燃气覆盖率已从2019年底的40.3%提升至72.53%。

  为了让更多群众享受政府民生工程的福利,让更多市民享受政策优惠,汕头市住建局要求燃气企业在原有计划加装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旧改”工程的燃气管道配套建设工作,按照“应改尽改,能改则改”的原则,为更多的居民加装管道燃气。

  截至目前,汕头市中心城区已开发275个老旧小区,约覆盖6万户居民,170个小区已完成竣工验收,其中卫工路5号、金珠园、珠江路海关宿舍等121个小区(16042户)已实现点火通气,群众享受到加装管道燃气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生活的幸福指数得以提升。

  据了解,汕头中心城区管道燃气普及工作采用集中报装、安装的方式。燃气企业为了方便群众,针对个别用户因各种原因错过统一施工的情况,接报后就近指派周边工作人员入户为居民安装。

  同时,为保障管道燃气使用安全,燃气公司实行每年一次上门例行检查,接到用户异常反映后24小时内上门检查,一旦抄表中发现用气量异常突增,即派人上门确认是否存在漏气问题。对于独居老人或行动不便人士,还提供上门签合同等便民服务,减少群众来回奔波劳累,努力把管道燃气普及工作做细做好。

  “现在不但能够领到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还有这份单亲家庭补贴,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领到关爱单亲(失亲)残障少年儿童项目补贴的一刻,陈女士感叹万分。多年来,陈女士的女儿患有重疾,后来又与丈夫离婚,生活的重担压在她一人身上。“幸好,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汕头市今年将“开展关爱残疾人专项行动”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重点民生项目之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汕头市残联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残疾人帮扶长效机制。

  数据显示,该项目已救助219人,发放救助金额39.87万元,为5105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1260名有需求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2032件,切实增强了残疾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陈女士家住龙湖区龙祥街道,女儿今年11岁,系多重残疾而且伴有癫痫。7年前,丈夫因不堪女儿残疾、患病的沉重负担而选择离婚。一时间,从幸福的一家三口到要一个人承担生活的重担,陈女士独自面对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测算,汕头市现有残疾人约24万,占该市人口4.42%。截至2021年8月底,通过残疾评定持有残疾人证69981人。而在这其中,单亲(失亲)残障少年儿童是残疾人中的特殊群体。

  据调查统计,汕头市目前每年约有单亲(失亲)残障少年儿童家庭200多户,他们除了与其他残障人士一样存在生活不便、康复、教育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外,还面临着家庭劳动力少、缺少父母关爱等问题。

  如何让这一群体健康成长,落实精准帮扶,避免防止残疾人返贫致贫,成了汕头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关注的重点。

  为此,汕头市残联与多部门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守护天使”——关爱单亲(失亲)残障少年儿童的实施办法》,并于今年6月开始实施。

  记者了解到,该办法建立了补助金逐年增长机制,明确本市户籍、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单亲(失亲)残障少年儿童列入本办法关爱对象。

  其中,单亲家庭但监护人为健全人的,2021年起每人每年1300元,之后每年递增100元;单亲家庭且监护人为残疾人的、单亲家庭但家庭生活困难的、失亲家庭由他人抚养的情况,2021年起每人每年补助2300元,之后每年递增100元。

  “党和政府给我们一家的关怀,让我感到幸福和温暖。”被列入受助对象的陈女士,家庭收入得以增加。而为了解决她的实际困难,汕头市残联还帮她协调找到一份临时工。如今,她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和享受社保、医保等福利。

  据介绍,为方便群众办理申请,《关于“守护天使”——关爱单亲(失亲)残障少年儿童的实施办法》简化申请手续,受助人只需办理一次申请手续,经审核符合条件者,列入长效补助范围。

  除了聚焦单亲(失亲)残障少年儿童,汕头市开展关爱残疾人专项行动还关注着残疾人的肢体、视力、听力问题。

  听力残疾人郑小姐因小时候发烧导致听力受损,多年前花了一万多块自费适配了助听器,但效果不佳就一直弃用。前不久,当汕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她居住的区域开展辅具适配活动时,她的“听觉”经过调试得到恢复。

  据介绍,汕头市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1800例以上复明手术,为贫困残疾人适配2000件以上辅助器具。截至今年9月中旬,实施“守护天使”救助项目,已对符合条件的219名申请人实施救助,救助金额39.87万元。

  同时,开展贫困残疾人专项帮扶活动,为4133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996名有需求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1496件。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还把服务延伸至汕头市农村和偏远地区。以“中国残联辅助器具流动服务车”为载体,开进汕头街道镇、社区、村居开展上门服务,为29个地理位置偏远的乡镇村居共424名残疾人集中评估、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722件。为基层肢体、视力、听力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全免费的辅助器具筛查、评估、适配服务。截至今年10月,共为有需求的肢体、视力、听力残疾人评估适配1226人,发放辅助器具1881件。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对我们残疾人来说却是生活的大事。”重获听力的残疾人郑小姐如是说。

  “感谢党和政府给予我们的关心,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日前,汕头市金平区居民林女士在感谢信中提到,其所在的南海横小区过去水管老化、水压低,经常出现停水,影响正常生活。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到现场调查,并全面更新供水设施,对该老旧小区进行升级改造,使居住环境实现旧貌换新颜,全体居民真切感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汕头市把开展信访明显问题专项行动作为十项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有序推进解决民生历史遗留问题。截至11月30日,该项目已完成,共排查涉民生类重点信访案件39宗,办结39宗,办结率100%。

  汕头市信访局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努力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要求,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把群众“诉求清单”转换成信访干部的“服务清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林女士信访反映的小区供水水压不足问题,在汕头市中心城区老旧小区中较为普遍。

  经了解,汕头市中心城区(金平、龙湖、濠江区)现由粤海水务有限公司直接供水,共有居民用水户42万户,其中约有29万用户因大多数物业管理不到位,且又无集中的加压设施,仅直接利用市政供水压力供水,居住在5层楼以上用户需要自行安装“小水泵”以提升水压。供水水压不足问题的居民户,金平区约占全市一半以上。

  为有效解决水压偏低的历史遗留问题,汕头市委、市政府今年启动市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项目,进一步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用水难”问题。金平区抓住契机,积极把启动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工程与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推进中心城区供水系统提压改造项目,全面对供水、供电、燃气、通信等进行管线改造。信访人林女士所在的南海横小区改造项目已于今年7月15日前完成,供水压力不足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此基础上,为让老旧小区群众住得安心舒心,金平区紧扣百姓所盼,响应群众诉求,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做实做细,以“新”换“心”,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南海横小区改造为例,社区党员干部积极主动作为,多次协助市、区各部门开展入户调查,广泛收集梳理意见建议,为小区居住品质提升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造过程中,扎实推进路灯增设、修整粉刷建筑外立面、翻新住户阳台防盗网、修整道路,管网改造、“三线”入地、自来水管更换、雨污分流工程、化粪池重建,以及规范停车位划线、修复搭建新型停车棚、安装智慧充电桩等项目建设。

  南海横小区经过改造提升后,从“颜值”到“内涵”均有了很大改观,居民真正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新”幸福。

  此前,家住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的居民林先生反映,东湖大坑整治和景观提升项目推进较慢,影响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及周边群众出行,要求加快整治和提升进度。接到群众诉求后,汕头市及濠江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形成东湖社区乡村振兴和最美侨乡建设工作方案,全力加快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效。

  经了解,东湖大坑是社区排洪沟,全长1.3公里,历史上因疏于管理,村民在沟上违建60间商铺,导致交通堵塞、污水直排、卫生弱化等。为解决历史问题,2020年东湖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表决决定开展拆违整治提升,到今年2月基本完成清拆。清拆后,因建筑废料清理不及时、项目设计不完善,一定程度影响周边环境和群众出行。

  为解决这一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汕头市、区两级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要以大坑整治和景观提升为契机,全力加快推进整治提升工作,全面打造最美侨乡、促进乡村振兴。按照工作方案,计划分三期推进。第一期到今年8月底,完成大沟整治及景观提升,主要是拆除剩余2宗违建物,推进大沟景观、沿岸民房风貌提升,做好“三线”及环境卫生整治等,完成信访人的有关诉求。第二期到今年底,以侨文化核心展示区和菊花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在社区规划建设华侨博物馆、侨文化广场,并引入农业机构开展菊花品种培育和产品研发,规划种植面积超300亩,打造产业振兴“金色东湖乡”品牌。第三期到明年7月,通过全面融入侨文化、完成东湖古村落保育活化和新村建设、引入侨文化民宿和商业体等,实现东湖“最美侨村”打造。

  目前,汕头市全力推进东湖社区整村提升,高标准打造侨乡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振兴的民生工程示范样板,切实把百姓实事办实,把民生好事办好。

  当前,用地难、融资难、用工荒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不会用,也导致企业做大做强“心有余而力不足”。营商环境的好坏,企业最有发言权。直面企业诉求,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让企业安心发展,是汕头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自去年以来,汕头市委、市政府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建立政企“直通车”。这是汕头创新服务民营经济的一个重大举措,旨在开辟民营企业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快捷通道,打通政府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汕头市委、市政府更是将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市委主要领导谋划、部署、主持参与直通车工作会议,让一批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问题得到快速有效解决。不少企业家表示,市政企“直通车”成为了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特色的“民心快车”。

  随着工作机制的不断健全,目前,汕头市各区(县)政企直通车已普遍建立并开展工作,各镇(街道)参照市的做法完善相关工作举措,全市已初步构筑起覆盖市区镇三级的企业诉求反映解决网络。企业还可通过12345政府热线直达政企“直通车”服务专席,由专人24小时接听企业来电。

  汕头市智业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按练江综合整治工作要求于2018年停业,但搬迁补偿一直未得到落实。企业诉求反映到市政企“直通车”后,汕头市工作专班第一时间转潮阳区办理并提交政企“直通车”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在市工作专班的协调督办下,潮阳区政府与企业达成搬迁补偿协议,补偿金额341.57万元于今年6月底已全额拨付到位,有效减轻了企业在搬迁关停中造成的经济损失。

  汕头市利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物柴油新能源研发的企业,不久前,该企业通过市政企“直通车”平台反映了长期困扰其生产经营方面的、用地、环评诉求。市政企“直通车”工作专班第一时间联系企业了解情况,将诉求转交有关部门办理。由于诉求涉及多部门职能,专班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面对面”座谈,推动企业诉求加快解决。

  随后,汕头市城管局通过咨询、实地调研广东省内外其他城市有关废油脂的收集、处置立法情况,收集其他省份案例进行分析研判后,给予利利新能源办理了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收集、运输服务许可证,并于许可证上备注“餐厨垃圾包含废弃食用油脂”。利利新能源负责人何开保表示,问题解决了,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将加快项目建设步伐,预计未来企业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为汕头市“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贡献力量。

  “有呼必应、有呼必办、有呼必回”是汕头市政企“直通车”工作专班的服务宗旨,专班自成立以来,就为企业提供专人“一跟到底”服务,实现企业诉求收集、转办、督查、反馈全过程“闭环”管理。在办结时限上严格按照5个工作日的要求落实职能部门办理答复。

  广东新光能源有限公司因更名需办理公司工业用地的产权人更名手续,但由于相邻地界产权人指界问题,三年多来不能得到解决。该诉求反映到市政企“直通车”后,有关部门的回复意见仍然存在分歧,工作专班迅速召开会议进行协调沟通,仅用5天时间该企业便完成了变更登记手续。广东好心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向市政企“直通车”平台反映了之前已拖了8个月之久的“土地抵押登记”问题,同样在三四天就能得到解决,企业因此也顺利在银行办理到贷款。“我们为汕头有这么好的营商环境点赞!”企业负责人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市政企“直通车”工作专班要求做到“一企一策”“一事一策”,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于情况复杂、未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的,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同意后,向汕头市工作专班提出书面说明,并向反映诉求的企业作出解释。据悉,截至12月2日,市政企“直通车”平台已收集、办理企业诉求共145件,专班共发出督办函1份、转办函147份。市政企“直通车”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市政企“直通车”工作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力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连日来,阴雨连绵,气温显著下降,道路交通压力骤增,汕头市不少路段在早晚高峰时段出现拥堵。早上7时刚过,交警龙湖大队二中队4名民警和辅警来到金砂天山路口,带队执勤的中队指导员黄丽玲分配好站位任务,开始了早高峰路面执勤。汕头市公安局机关和交警支队车管所的4名民警也按照“潮汐勤务”的要求来到现场参与执勤。

  这一幕是汕头市大规模投入警力维护交通秩序的缩影。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体现,从客观上看,汕头市交通管理水平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相比差距仍然明显。为此,今年汕头直面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短板,持续在全市范围开展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行动,决心全面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一年来,汕头全市道路观感不断提升,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目标。其中,汕头市在6月全省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和“减量控大”事故预防工作考核中全省排名第四,取得了考核以来该市最好成绩。

  最近,在大学路,每天在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中,总能看到头戴警帽、身穿反光背心的交警身影。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为契机,汕头公安交警部门部署开展大学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工作,重拳整治大货车超载超限和“摩电”闯红灯、逆行、不戴安全头盔等违法行为。

  在现场,一辆红色大货车在经过大学—庵揭路口时,车厢满载货物但未加盖篷布,黑色的煤灰不时洒落,夹杂灰尘随风飘扬,路人纷纷掩鼻而过,民警发现后立即上前将其拦下,对货车驾驶员汤某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提醒汤某驾驶大货车载运货物时必须严格遵守载货规定,随后依法对其作出处罚。

  一女子驾驶电动自行车沿大学路自西往东行驶,因没有佩戴安全头盔,被执勤民警拦下教育,并依法对其进行处罚;一青年男子驾驶电动自行车行驶至路口时,无视已经亮起的红灯,直接闯红灯通过,执勤民警迅速将其拦停并带至路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及处罚……

  开展大学路交通秩序整治是汕头公安交警部门“重查处、治违乱”的工作缩影。今年以来,汕头交警针对性地对酒驾醉驾、大货车、非机动车及行人道路交通违法、施工工地“围而不建”等乱象,常态化开展“铁拳”整治行动,保持严管严查高压态势。

  据统计,今年以来,汕头全市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约131.5万宗,查处酒驾2700宗、醉驾1224宗、货车超载3204宗(其中“百吨王”5宗)、摩托车无戴头盔6.9万宗,查扣摩托车5.7万辆,依法对因施工非法围闭引发交通事故的1名违法施工方负责人予以行政拘留。通过持续整治,有效提升道路管理水平。

  12月17日,汕头市公安交警支队宣传科和金平大队三中队民警到大学路沿街商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将交通安全知识带到商户身边。

  活动中,民警针对大学路多发的交通违法行为开展警示宣教,向商户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并发放《致大学路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一封信》,围绕“知危险会避险,安全文明出行”“远离大货车盲区”等主题展开宣教,讲解随意跨越隔离设施、闯红灯、不戴安全头盔、酒驾醉驾等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提高市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记者了解到,开展“八进”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是汕头公安交警部门的常态化工作。今年以来,交警部门组织“交通安全宣传进机关”巡回宣讲活动55场次,着重培养市民群众文明出行良好交通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危险认知不足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

  与此同时,汕头公安交警部门持续推进“啄木鸟”优化行动。如按照“人车分流、机非分离”的原则,在中山路、金砂路等19条路段设置了约2万多米机非隔离栏和提示标志、警示灯等交通设施,并落实专人引导机非分流;大力推进交警指挥中心升级改造项目和全息路口试点建设,通过大数据监控分析对全市108个路口信号灯配时方案进行科学优化,提升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对全市12个重点路口和1484处示范路段开展交通安全示范点和交通治理示范路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提升主要路口、路段管控水平。

  此外,着力提升隐患治理水平,防范化解交通安全风险隐患。汕头公安交警部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10次约谈大货车运输企业、共享单车企业和道路施工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大力推进“两站两员”建设,完成全市872个村劝导站的建设,有效确保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劝导行动的实体化运行,更大范围提升道路通行水平。

  12月17日晚,2021深圳市戏曲名剧名家展演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大剧院举行。由广东潮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怡凰、林初发、吴玉东领衔主演的潮剧经典剧目《荔镜记》在这里上演,经典的旋律、动人的剧情以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和戏迷们的喝彩和掌声。当晚,该场演出也通过在线万人次的观看量。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各地演艺行业正在积极推进创新实践,越来越多的演出频繁试水直播。今年以来,汕头许多文化惠民活动通过“海外文化使者”行动计划之“云剧场”、南方+、网易潮汕等云平台同步直播,供海内外观众免费观看,每场点击观看量达10万人次。特别是举办小公园“戏亭印象”惠民演出257场,组织开展“汕头文化大讲堂”系列活动等,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的“幸福指数”,真正将文化惠民落在了实处。

  文化惠民,关键落脚于“惠民”二字。自去年6月开展至今的“戏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动无疑是“文化惠民”最好的注脚。

  每逢周六晚,在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都能听到一首名为《戏亭印象》的主题歌,由当晚演出的广东潮剧院演员们,和现场观众同台合唱,锣鼓喧天、声韵悠扬,一起欢颂当下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这只是“戏亭印象”惠民演出活动的一个节目。自2020年6月13日启动至今,“戏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动每周三、周六晚分别在红亭戏台、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演出,加上每晚的老妈宫戏台表演,已为市民及游客送上了500多场演出。

  与传统演出不同,“戏亭印象”走出专业剧场,选择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作为演出场地,市民无须购买门票,就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独具潮韵的表演。广东潮剧院副院长、梅花奖获得者张怡凰介绍,每场活动,广东潮剧院都会精选不同的原创潮曲、经典剧目选段、由名角名家在“戏亭印象”舞台献演,吸引众多戏剧爱好者或到场观看演出、或准点守在“戏亭印象直播间”远程线上收看。

  包括“戏亭印象”在内,“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也是汕头市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之一。“周五有戏”每周五8时在汕头慧如剧场开展潮剧展演活动,成为全国少有的定时定点、常态化开展演出的戏剧平台,也成为众多潮剧爱好者每周五必去的“打卡点”。除了线下演出,“戏亭印象”活动也推出“云剧场”潮剧优秀剧目展播,通过网络“云剧场”,以直播的形式将惠民表演扩展到“云端”,实现疫情期间“云看戏”。

  除了打造“戏亭印象”文化品牌之外,汕头还采取多种形式,利用潮剧、潮乐、杂技、话剧、歌舞、小品等本土文化团体齐全的优势为百姓送去了精神食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据统计,今年汕头举办各类惠民演出活动260场,组织经典潮剧潮乐节目演出18场,放映电影102场。

  文化若甘霖,润物细无声。为了不断呈现高水准的文艺作品,汕头持续加大力度推动精品创作。今年,汕头以红色题材、华侨题材等为重点,打造华侨题材潮剧《望海潮》、爱国题材潮剧《英雄长歌》、爱国爱乡华侨题材潮剧《蚁光炎》以及融合潮汕嵌瓷和英歌舞等多种非遗素材的多媒体舞蹈《屋顶上的舞蹈》等一批“汕头创作”的文化艺术精品。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于3月26日公演的大型现代潮剧《望海潮》围绕“侨”字,讲述华人华侨爱国、爱乡、爱家人的动人故事。剧中,有百年华侨的奋斗史,有改革开放的巨变,有“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有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更有新时代潮人及华侨的家国情怀。

  “该剧将传统的潮剧和现代舞台艺术结合,讲述‘侨’的故事、潮人的故事,彰显潮人的精神内涵。”《望海潮》总导演陈晓琳表示,她希望通过《望海潮》让更多人了解潮剧,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地区发生的动人故事。

  7月30日晚,汕头艺都大剧院人头攒动,戏迷群集。又一部大型现代潮剧《一代侨领蚁光炎》举行公演。当晚,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到场观看,与众多潮剧戏迷一同重温首位为抗日捐躯的海外侨领光辉的一生。

  公演当晚,不少市民群众表示,蚁光炎大义凛然的光辉一生和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广受尊敬和赞誉。作为一部歌颂潮汕侨领的华侨题材潮剧,《一代侨领蚁光炎》的上演,对于弘扬侨文化、激励广大侨胞和侨乡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具有积极意义。

  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百货大楼、老妈宫戏台……位处老城区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我国34个开埠城市中保留较为完好的开埠区,承载着许多“老汕头”的记忆。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活化并利用文化街区,是民心所向,也是汕头2021年十项重点民生项目之一。

  对于这片保留有28处文物和36处历史建筑,以及大面积旧时骑楼、街巷的区域,应该如何保育活化?今年初,汕头制定出台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提出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商埠文脉统一起来,采用“分片实施,重点示范”策略,分步以街区为修复单元,循序渐进开展活化利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小公园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育项目已经完成。今年7月,“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小公园开埠区西堤街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接下来,汕头还将积极发掘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推动更多符合申报条件的片区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听说来汕头,一定要来小公园转转。”因公出差至汕头的戚先生抽出时间专程到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感受汕头历史的气息。作为一位电影发烧友,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者蔡楚生暨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吸引了他的前往。

  这处仿西式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原是集成发绸庄旧址,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建筑面积880平方米,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蔡楚生曾在这里当过学徒,并组织进业白话剧社,电影事业由此起步。

  “我看过他的很多电影,著名的《渔光曲》更是深入人心,但在展馆里我才了解到老一辈潮籍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以及一百年来汕头电影事业的沉浮兴衰。”戚先生表示,走出展馆后,行走在历史文化街区的骑楼建筑间,仍能感受到历史的余韵。

  “建设一批馆”是“八个一批”工程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展馆为窗口,汕头的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徐徐而现。今年5月开馆的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同样是吸引大批旅客的“流量密码”。潮剧盔头制作技艺、印章镌刻技艺、瓶内画、汕头剪纸、金漆画、鮀浦石雕、潮阳剪纸、珠绣、潮绣……各类汕头的非遗项目在此汇聚展示。

  “国庆假期的每日客流量大概在300—500人次之间,文创产品非常畅销。”非遗体验馆三楼文创中心的工作人员欧先生介绍,新事物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在小公园开埠区,众多红色展馆也广受欢迎。“当年,革命前辈为了防止被坏人欺负,就是通过这条线路秘密开展活动,输送物资,保护自己的同伴。”在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陈列馆,市民李焕伟用浅显易懂的表述,向7岁的女儿介绍这段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红色历史故事。

  “坐在骑楼三楼窗边,点上一杯潮汕传统单枞茶,欣赏汕头的夜景,此刻的小公园是最能代表汕头人文特色的景区。”从广州来汕旅游的刘先生感叹道。出乎刘先生意料的是,短短几年,街区骑楼完成修缮,商业气息日渐浓厚,管理秩序井井有条,八方游客络绎不绝。老街区,一派生机。

  记者从小公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截至目前,小公园核心街区已进驻商家76家,洽谈商家600余家。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公园开埠区的商业氛围,除对店铺进行简装外,还进行了休憩座椅等系列布置。

  据悉,今年年初,小公园开埠区分别在升平路、同平路建设了小车停车场、大巴停车场,小公园核心街区增设了59个小车停车位、12个大巴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题。小公园核心街区的游客服务中心也得到升级改造。此外,街区的绿化养护、安保、物业管理等配套服务也在逐步完善提升。

  “这一年,小公园开埠区文化气息、商业气息日浓,成为节假日最受游客喜爱的景区之一。”志愿者黄惠华每天在小公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在黄惠华看来,人流商机正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商户入驻营业,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也引来电影《暴风》剧组实地取景,各式具有历史风情的场景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打卡拍照。

  此前,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顺昌街区)改造项目作为国家文化公园一般项目,入选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示的《“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广东省)》。记者了解到,目前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90%,将以“活态文博+商旅休闲”为业态定位,对顺昌街区进行“微改造”,为更好保护、挖掘和传承优秀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X浩瀚体育下载app手机版安卓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x8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