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体育下载app手机版安卓
服务热线:

0515-86319588

各有特色!详解这“十大案例”

发布时间:2023-10-10 08:50:22    来源: 浩瀚体育下载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十大案例是西安市聚焦深化农村改革,打通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所形成的一系列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阎良区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契机,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农旅融合、利益联结,持续做大做强甜瓜和羊乳两大主导产业,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1个,建成万只奶山羊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早春甜瓜生产基地之一。

  2022年,阎良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9.5亿元,农业增加值3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6元。2023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创建工作。为做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全区现代农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阎良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委、区政府相关22个部门和涉农街办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甜瓜、羊乳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成立了阎良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出台了《阎良甜瓜品牌保卫战(2022-2023)实施意见》,全面构建甜瓜“生产体系、品牌体系、标准体系、营销体系、监管体系”。

  (二)强化政策扶持,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近年来,阎良区依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要求,聚焦要素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不断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出台了一系列甜瓜及羊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阎良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从用地、金融服务、科技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支持园区建设。如对实施育苗点建设的每个补贴10万元,对春秋大棚补助标准为5000元/亩,钢架大棚补助标准为10000元/亩,日光温室补助标准为2000元/亩。

  (三)强化龙头带动,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建基地、引龙头、调结构、育品牌、增效益”的思路,持续在研发、繁育、生产、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上培育产业“龙头”。目前,区域内参与甜瓜、羊乳主导产业经营的企业达到30家。以百跃、秦龙、安诺等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骨干的8家羊乳企业,占全省羊乳加工公司的近1/4,年设计产能10万吨以上、年产值近100亿元,羊乳加工制品占陕西省的60%以上。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1个,家庭农场45家,省市级产业化联合体4家。

  (四)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提升产业研发能力。阎良区加强与西农等高校的技术合作,2006年率先成立了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先后选育早熟蜜瓜、香瓜及薄皮系列等满足多种市场需求的甜瓜新品系60多个,鉴定登记甜瓜新品种20余个,推广实用新技术15项,全区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0%以上。组建了阎良区羊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了百跃、秦龙羊乳研发中心。目前,以百跃、秦龙乳业为代表的阎良羊乳加工产业集群,无论在研发水平、加工工艺、装备水平,还是加工能力均处于中国乃至世界同行第一方阵。

  (五)强化农旅融合,挖掘产业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甜瓜产业文化和羊乳产业文化,建成了阎良甜瓜文化馆、秦龙乳业旅游园、百跃羊乳文化体验中心等。阎良甜瓜文化馆以时间为序,突出阎良甜瓜起源、产业融合、甜瓜科普等内容,以照片展板、档案资料、人机交互、场景体验为主,生动展示了甜瓜的前世今生。秦龙乳业集团作为阎良区一张极具代表型的名片,已评为全国AAA级工业旅游景区。涵盖羊文化广场、羊乳文化展厅、世界羊乳加工样板工厂参观走廊以及正在开发建设的羊文化生态研习基地,兼具工业旅游、商业购物、休闲接待等多种功能。

  (六)强化利益联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行“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使企业充分的发挥资金、信息、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采取“流转聘用”“服务帮带”“订单农业”和农户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全区羊乳企业年消耗鲜羊奶近4万吨,年需包装材料1亿元以上,全产业链就业人数达12000余人,可带动奶山羊养殖户近5万户。

  近年来,栗峪口村依托秦岭北麓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坚持“生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全面盘活乡村文化、闲置宅基地、废旧厂房等资源,引进企业及乡创客人才,采取“保底+分红”的模式,发展乡村休闲游,打造了“土锤咖啡”、乡村会客厅、东方嘉禾Lummo营地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带动周边蔡家坡、直峪口、下庄等8号公路沿线石井片区发展精品民宿、研学旅游、乡村休闲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2022年,栗峪口村村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2.01万元。栗峪口村先后荣获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陕西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村、西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西安市美丽党建示范村党组织、西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成为网红打卡村。

  (一)依托生态优势,提升乡村发展基础。一是绘制资源“图”。自2018年底开始,栗峪口村干部利用半年时间,通过实地走访、与老干部、乡贤交流等方式,充分挖掘出了本土的绿色生态、红色人文、闲置房屋、废旧厂房等资源资产,绘制出了一张栗峪口村发展资源禀赋图。二是提升硬件“基”。坚持以创建“美丽、整洁、和谐、生态、宜居”为目标,积极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内容,先后硬化道路10余公里、安装路灯210盏、大绿围村植树7800棵、新修建小游园6个、设置景点道路标识牌23个,修建停车场3个共150车位,村内环境更加宜居、和谐。同时,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重点对“坑弃地”进行治理改造,加快推进“坑弃地”变成“园林景”。三是铸牢乡村“魂”。该村依托公益文化大讲堂、甘泉书院等场所,开展国学讲授等活动,并定期举行道德评议会,组织“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激发村民向上向善向美动力,累计评选出12个“五好家庭”、36户“十星级文明户”、176户“美丽庭院”示范户,打造文明和谐乡风。

  (二)探索发展模式,打好农旅组合拳。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村内闲置农房、废旧厂房、土地等资源,每年支付村民一定租金,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引入企业和乡创客,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采取“每年保底+20%分红”的模式,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劳动研学基地、民宿、乡村休闲游等新业态。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提供工作岗位40余个,带动全村100余人实现就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赢。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依托“户县葡萄”秦岭北麓优生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葡萄、猕猴桃作为支柱产业,引进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葡萄新品种,配备滴灌、水肥一体化、避雨等设施,发展设施葡萄、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已达2000余亩,先后举办了鄠邑区“葡萄熟了”新闻发布会、葡萄采摘节等,通过明星代言、直播等活动,村集体代销售葡萄40余万斤,帮助群众增收1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盈利6万多元,让群众“量”“价”双丰收,叫响了栗峪口葡萄品牌。二是传承红色文化。充分挖掘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队伍过境栗峪口史实,利用村内闲置办公室,完善党员政治生活馆、红军广场、红军小道等设施,筹资建成“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吸引省内外近600家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10万余名党员干部前来学习体验、举行主题党日活动,慢慢的变成了栗峪口村乡村旅游的一张红色名片。三是村企共建亲子营地。引入陕旅集团和东方嘉禾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在村里荒地上建设出500亩的东方嘉禾Lummo营地,建成全省首批中小学农耕研学劳动教育基地和自然探索基地,先后吸引20余万游客到村研学,自运营以来增加村内旅游收入2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

  (三)引入优秀人才,打造新消费场景。一是打造“土锤”咖啡馆。2019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王绘婷带着团队来到鄠邑区,几经辗转后,看中了栗峪口村的一处废弃石粉厂,秉承留住乡愁的建设理念,保留石粉厂中的水塔、老旧设备等,将其重新包装改造,将乡土气息和时尚元素结合,在工业元素中彰显文艺气质,打造把乡村美食和西餐融为一炉的餐饮产品引流利器,吸引西安周边市民争相打卡,让土洋结合的“土锤”咖啡成为网红打卡地,为鄠邑区引来十余万人的客流量,不光让栗峪口村“全村人都喝上咖啡”,村里的妇女也化身咖啡师,从最初的4人到现在旺季的10余人,她们调制的咖啡,被称为“老嫂子咖啡”。二是实施一批乡创项目。在王绘婷博士和他们创建的“全村人”团队精心策划及“土锤”咖啡的引流下,已经吸引阿喵、冰哥、阿哲等10余名热爱乡村的主理人,正在实施乡村机车茶饮、萌宠乐园等乡创项目,不断营造新的消费场景,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让秦岭这一绿色生态奢侈品成为西安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来自广东美院的大学生阿喵在村里开了一家广式的阿喵茶餐厅,今年“五·一”期间都是天天游客暴满,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店。三是共建农文旅融合片区。栗峪口乡村休闲游的发展促进了蔡家坡村、直峪口村等石井片区民宿+餐饮+有机农产品等乡村游的全产业融合,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蓝田县汤峪镇位于西安市东南近郊,以温泉旅游而驰名,风景秀美,交通便利,是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和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2021年11月被确定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

  蓝田县汤峪镇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美丽乡村片区化建设为发力点,选定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塘子村为中心村,市级美丽乡村河东村、尖角村、汤石村、洪家寨村为重点村,聚焦温泉旅游核心,高质量连片打造一个51平方公里、涵盖全镇五分之一人口的美丽村庄示范片区,有力带动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建设。

  据了解,2022年度,汤峪新增市场主体216家,新建、扩建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园3个,新增就业岗位1250个,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左右,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0元,增长率为9%左右,各项经济指标都位于蓝田县前列。

  (一)“共同缔造”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按照“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首先在河东村圪塔打造市级美丽宜居村庄,2018年圪塔村被确定为蓝田县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2019年承办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现场会,同年承办国家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现场会。依靠圪塔村的成功经验,汤峪镇逐步提升“共同缔造”模式的矩阵效用,又继续高标准打造市级美丽村庄片区,农村人居环境不断的提高,民生福祉不断的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二)镇区带动镇域发展。依托镇区温泉度假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向镇域辐射发展,拓宽镇域发展空间,结合各村现有资源及传统优势,打造出一批能够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好项目,以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一是从塘子村至汤峪河村打造一条农家乐集群示范带,汇集近200家农家乐,发挥山区生态旅游、观光避暑的优势,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二是打造关中环线民宿集群。打造塘子村民宿主题街区,探索“精品民宿+温泉”的高品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以民宿发展推进汤峪旅游度假品质不停地改进革新提升。三是在洪寨村环山路十字打造夜间餐饮、休闲聚集区,汇集餐厅、夜市摊点近百家,形成环山旅游公路节点上的夜间休闲娱乐节点。

  (三)建强基础完善城镇功能。按照“基础配套、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要求,下足功夫持续提升小镇建设及管理上的水准。一是提升小镇形象。加大投资力度完成镇区改造提升,采用石材铺设人行道、持续实施点亮工程、持续不断的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等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小镇形象。二是丰富城镇内涵。完成仿古文化墙建设、观音广场、大兴汤院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镇区汉唐文化特色进一步显现,城镇内涵逐步提升。三是完善城镇功能。持续增加公园、广场的建设数量,依托镇文体中心运营好图书馆、电影院、体育馆等文体活动场所,不仅满足于汤峪群众游客提供方便的生活,更能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服务,从心灵上羁绊往来汤峪的游客。

  骆峪村地处秦岭北麓,主导产业以油桃、李子、苗木为主。近年来,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渊源,通过调整产业体系,拓宽增收渠道,2022年人均收入达25342元,高于全县中等水准8615元,农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周至县骆峪村,抢抓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机遇,全力发展以游客服务、农事体验、亲子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不断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做亮特色品牌、挖掘本土文化、链接惠农资源等方面深耕,串联起田园生活、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农耕体验、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铺就出一条条乡村振兴“幸福路”。

  (一)坚持从农文旅融合发力,推进产业质效双增。近年来,骆峪村一直在优化调整产业体系,改变原有单一的种植模式,形成了以时令水果、猕猴桃、苗木为主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年产值达453万元,为全村发展休闲农业稳固了根基。同时,依托美丽村庄片区化建设,强化对村内“软”资源的挖掘与活化利用,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智慧党建平台,重点打造骆峪四组30户美丽街区2条,打造绿地景观1处,村庄颜值得到极大提升;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投资325万元打造仿古街2条,美食街2条,以集装箱为主体的广场集市1处,村庄内涵进一步丰富,产业体系加强完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打造精品民宿示范引领,动员村里的农家乐经营示范户,自主打造经济型、舒适型民宿,从而带动全村农家乐发展进一步提质增速。目前,骆峪村包装材料加工厂已建成并即将投产,百亩观光水稻种植、荷花观赏池项目正在建设中;骆峪村共有农家乐10户,民宿9家,大型饭店2个,标准间 35 间,日可接待游客 1000人次,形成了完善的“游在骆峪村、吃住‘古骆国’”的旅游体系。

  (二)坚持从群众身边事做起,推动和美乡村落地见效。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近年来,在县、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骆峪村以“做好‘关键小事’,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服务理念,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慢慢地增加村域特色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内道路通畅,水泥硬化率达 100%,电力、通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设备全覆盖,累计安装太阳能路灯285盏,修建公厕5座,设置分类垃圾箱 10余处。全面改造提升村入口标识、主要巷道、排水渠,先后建成古骆国文化广场、红色广场、生态停车场、文化街区及游客服务中心、美化亮化四组一条街、建设农家小院一条街等,村容村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逐步的提升。目前骆峪村已成为集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地,“美丽乡村”已成为骆峪村一张响亮的名片。

  (三)坚持从文化传承入手,推动文明乡风进村入户。文化铸魂,是乡村振兴的源泉。骆峪村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以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设立了村规民约,积极开展党建长廊、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一条街建设,大力发掘乡村底蕴,充分的利用古骆国的悠久历史,开展骆国风情、乡趣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明白老人”、“孝顺儿女”等评选表彰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常态化组织开展了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等系列活动;组建了群团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生活融入、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如今的骆峪村,民风淳朴,家风优良,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谐,人居环境优美。

  灞桥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部,近年来,顺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趋势,把“花园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积极探索城郊区域乡村建设新路径,先后有西车村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及“西安市十佳美丽村庄”,西张坡村、龙湾村、水泉子村被评为“西安市最美乡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在编制建设规划上注重生态融合。根据区域总体设计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考虑各村不同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重点培育、全面统筹、有序推进”的要求,大力推动“花园乡村”建设,确保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科学有序推进。在最大限度地考虑点线面的结合及兼顾现实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聘请资质优良、经验比较丰富的设计单位踏勘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各村基础设施实际,突出公众参与,以问题为导向,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重点提升,形成切合农村实际的设计。二是注重生态保护。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切实保护好山、水、田、林、园等自然资源,彰显依山傍水、因势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让“花园乡村”保持“天蓝、水清、山绿、花香” 的“原色”。三是突出文化内涵。依托白鹿原的区位优势以及深层文化意蕴,对灞桥历史遗迹、人文典故、民间习俗等方面做整理、挖掘、保护和利用,加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整体设计,整合利用乡村文化场所建设乡村书屋等耕读文化传承基地,结合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灞桥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

  (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项目整合。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项目整合机制,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集中向“花园乡村”示范点上倾斜配置。一是改造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区政府专项投入2.3亿元奖补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及花园乡村建设,解决了以往资金投入分散、绩效偏低的问题。同时,结合项目验收评价、工作绩效考核,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将资金向工作推进快、工作质量高的街道、村组倾斜,充分调动“比学赶超”积极性,确保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完成了43个美丽示范村道路路面改造提升工作,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完成了村庄景观设施建设和房屋外立面整治工作等。二是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在水泉子村实施了乡村油路、公厕、停车场等一批“吃、住、行、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花园乡村”与旅游景区的衔接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使“花园乡村”旅游、文化、自然等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强化村庄整治。围绕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的“村庄清洁”工程,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落脚点,逐渐完备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清洁、村庄绿化等工程,确保道路干净、河渠畅通、院落清洁。

  (三)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注重联动耦合。注重新型农村业态发展,全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规范提升农家乐布局经营,加快推进“花园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一是做实“产业集聚”的文章。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个、建成国家级果业标准园3个、首批市级十佳休闲农业园区2个、培育“神鹿原”、“白鹿原”等农产品商标16个;二是做优“接二连三”的文章。依托交通优势,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社会服务功能,延长产业链。先后建成鲸鱼沟生态景区、樱桃采摘观赏园、麦草人农业公园等,形成了以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鲸鱼沟生态景区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格局。积极打造白鹿原樱桃文化旅游节、葡萄采摘节等节庆农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旅游服务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形成了农旅融合、产村相融、互动发展的格局,加快了农业 “接二连三”发展。三是做好“借船出海”的文章。大力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鼓励农户开展微信电子商务,积极探索推进“电子商务+农村”的发展模式,让农民触“网”创业,让“灞桥葡萄”“灞桥樱桃”这一高品质的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走向全国,提高美丽乡村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四)在乡村文明建设上注重价值和合。重视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注重发挥文化对教育人民、促进和谐的作用,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乡村发展新路子。一是强化文化渊源。以农村文明新风培育、花园乡村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围绕半坡遗址渔猎耕种尽显的先民智慧、汉文帝“亲尝汤药”成就的古今孝贤佳话、“灞柳飞雪”演绎的隋唐情怀成就的今日盛景,这些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文化知识,打造成文化墙,传承民族文化,使乡村环境与民族文化相映成趣,田园风光与农家情趣相映成辉,更加激发村民尊老敬老、热爱美好家园的热情,进一步赋予“花园乡村”文化内涵。二是筑浓乡风文明。充分的发挥村规民约在村级治理、风气引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村民守规矩、知荣辱、讲道德,充分的发挥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在构建和睦邻里关系、化解各类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有效遏制村内歪风邪气、群体性封建迷信活动。

  近年来,灞桥区以农村集体“三资”合同清理整治为切入口,规范农村“三资”监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效显著。2022年度灞桥区集体经济经营收益达到1.36亿元,分红0.4028亿元,年收益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3个,全区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收益空壳村、薄弱村双清零。

  清理合同的目的是为发展,灞桥区以合同清理整治为契机,组织村集体再次盘点了集体资产资源,策划包装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截至5月底,灞桥区共收集合同2262份,审核出问题合同1790份,完成整改合同1720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836万元,增加合同年收益1116万元。

  自2020年9月起,高陵区作为陕西省4个试点县之一,承担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近年来,高陵区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让农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红利。

  高陵区承担试点任务以来,以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为目标,牢牢把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以“两完善、两健全、五探索”为统领,以“问题导向、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为驱动,推动宅基地制度更健全、权益更有保障、利用更加有效、管理更规范,总结出一批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利修法的制度创新成果。

  (一)坚持制度先行,做到先立后破。严格遵循规划先行、集体主导、成员取得、一户一宅、标准控制、依法审批的原则,系统架构宅基地改革的制度体系,建立了共享村落“1+4”制度体系(1个实施方案+4个意见),出台《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暂行办法》《西安市高陵区“三权”整体转让指导意见》《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为基层探索提供指引,为群众办事明确流程,为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筑牢基础,为改革画好“路线图”。

  (二)发挥“三级作用”,汇聚改革合力。一是发挥区级主导作用。依托大西安北跨战略推进的发展机遇,坚持高位推进,成立由高陵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城市发展和宅基地改革,以农村改革为“开放高陵”增加新动能。二是发挥街道主责作用。组建7个专项工作小组,成立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委员会,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机构内部联动运行”的审批管理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同轴共转、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宅基地制度管理与改革工作,确保审批工作有人抓、专人管、管到位。三是发挥村级主体作用。建立了86个村级宅基地协管员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兼任宅基地协管员,参与农村宅基地和建房日常管理工作,建立村宅基地和建房申请审查工作台账,扣好宅基地审批工作的“第一粒纽扣”,确保农村宅基地分配使用公开、公平、公正。

  (三)坚持稳慎推进,夯实改革根基。一是“建系统”让宅基地管理数字化。建立了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标准化的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区、街道、村、组四级宅基地台账,完成全区5.5万宗宅基地的基础信息调查数据录入工作,全面掌握了全区农村宅基地的家底基数,提高了行政服务效能,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的数字化管理目标。二是“编规划”让宅基地布局合理化。编制《高陵区空间战略规划》,将全区86个行政村划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等三类,完成了全区86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张卜街道张家村、南郭村、贾蔡村、韩家村、杏王村,通远街道通远村等行政村的实用性规划试点,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三是“引外脑”让宅改思路开放化。聘请西北政法学院“长江学者”韩松和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巡视员董顺利两名专家作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法律政策顾问,为改革提供政策建议。同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宅改优秀经验做法,拓展思路,切实感受宅基地制度改革成果。四是“多途径”让宅基地流转便捷化。依托区街村三级交易体系,统一推介有出租意向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信息并组织交易,充分运用VR、直播等新技术公布房源信息和出租交易信息,展示“共享村落”房源库,破解承租人“看房难”等问题,使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更方便快捷高效顺畅。目前,盘活闲置宅基地累计交易123宗收益503万元。

  近年来,阎良区纵深改革探索,接续总结提升,在“三问三看三比”“开门一件事”等载体基础上,优化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1+1”党建订单责任制(即:问题整改订单+亮点实绩订单),通过构建“点单赋责、亮单督责、评单比责、考单兑责”闭环,持续强化“头雁效应”,真正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核心。

  基层党组织书记“1+1”党建订单责任制旨在聚焦惠民实事办理,通过构建“赋责-督责-比责-兑责”相贯通的闭环载体,巩固加强“书记抓、抓书记”工作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推动党建责任落地、问题整改见效、项目创新突破,实现补短板强弱项、挖亮点树品牌“两手抓、两过硬”。

  一是“点单”赋责,理思路明职责定目标。“点单”点的是方向,传导的是责任与压力,本质是倒逼基层党组织书记“站起来、动起来”。每年年初,聚焦抓党建述职评议点评问题、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日常工作暴露问题、党员群众反映问题,分级下发“问题整改订单”;结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通过主动申报和上级党组织点选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亮点实绩订单”。2022年,通过精挑细选,共向全区80名街、村党组织书记下发160项党建订单,为街、村年度工作理清了思路、确定了目标、明确了重点,带动街、村集中精力资源补短板创亮点。千头万绪工作,订单一线项党建订单成为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的坚实载体。

  二是“亮单”督责,亮担当强监督促落实。“亮单”亮的是担当,在党员群众监督下,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从被动前进向主动有为转变。党建订单下发后,分节点制定计划、细化措施、明确责任,依托党员大会、“三务”公开栏等适当方式,在一些范围内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监督。配套建立组织部督查、街道党工委督导、“五老群众会”督促三级联动机制,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订单办理情况,组织部适时抽查并在每月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推进会上调度;街道全程指导推进,为干的快的鼓励、干得慢的鼓劲,并及时协调处理问题;“五老群众会”及时收集反映群众意见并督促党建订单办理进度,切实向基层党组织书记给足压力,确保“说到做到”。同时,在“阎良组工”公众号开设专栏,对“1+1”党建订单办理情况、经验做法等进行宣传,先后推发信息15期,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是“评单”比责,比进度学经验激活力。“评单”评的是实效,抓住不服输的劲头,推动党组织书记在观摩评比中互学互鉴,在打榜排名中奋勇争先。每季度,以街道为单位组织召开“比武打擂”、观摩评比等活动,通过党组织书记互评、街道相关负责同志点评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比进度、比措施、比实绩、比特色等为内容做打分排名;每半年,在街道“比武打擂”的基础上,推荐优秀代表参与区级层面“比武打擂”,区委组织部带队,组织各街道相关负责同志逐街逐村实地观摩,面向街、村两级“1+1”党建订单责任制落实推进情况,听经验、问措施、看实效,对党建订单办理情况做分级排名,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书记激情活力、丰富干事创业的办法思路。2022年以来,区、街两级累计开展“比武打擂”、观摩评比等活动22场次,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是“考单”兑责,看成效排名次论奖惩。“考单”考的是实绩,在考鉴中兑现承诺、识人用人、奖优罚劣,真正树立起实干导向。每年底,综合“比武打擂”、观摩评比、打分排名等情况,对基层党组织书记“1+1”党建订单完成情况做分级评估,评估排名结果分别作为党工委书记年度考核、晋升职级、提拔使用,基层党组织书记绩效分配、评先评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招录推荐等的重要依据。同时,对评估确定的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纳入“担当作为好支书”评选优先候选人,并为优秀订单项目发放经费补贴。2021年为评选出的6个“一、二、三类项目”发放经费补贴2.9万元。

  近年来,临潼区相桥街道神东村,积极探索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2345”工作模式,打造强村富民新样板,对全区破除发展瓶颈、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具备极其重大实践意义,蹚出一条“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通过入股合作、发包租赁等方式创收增益,村集体经济资产达到3500万元,饲养奶牛、肉牛1000头,种植葡萄、鲜桃、甜瓜等经济作物1000亩,栽植苗木花卉1000亩,建设年产量5000吨的千惠乳业羊乳加工生产线个,初步形成了集特色农业、现代牧业、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多元经济发展格局。2022年,神东村被确定为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和陕西省乡村振兴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

  (一)组织功能更加凸显,战斗堡垒更加坚强。村级党组织“两个作用”发挥日益显著,带动各类村级组织积极联动,“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形成了村干部示范带领共谋发展、群众信服支持共促振兴的浓厚氛围。2022年1月,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连夜蒸13000个花卷馍捐助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区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人民资讯等多家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二)集体经济快速壮大,收益水平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入股合作、发包租赁等方式创收增益,村集体经济资产达到3500万元,饲养奶牛、肉牛1000头,种植葡萄、鲜桃、甜瓜等经济作物1000亩,栽植苗木花卉1000亩,建设年产量5000吨的千惠乳业羊乳加工生产线个,初步形成了集特色农业、现代牧业、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多元经济发展格局。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3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00多万元。

  (三)惠民举措日益多元,发展成果同建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后,村党支部牵头,打出惠众利民“组合拳”,以真招实措,积极为村上老人用餐、群众出行、网络互联、医疗救助等创造保障平台。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各类补贴保障资金190余万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7件,村集体连续五年为群众分红178万元,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2022年2月,人民日报头版以“幸福食堂饭香浓浓”为题对神东村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等事迹进行报道。

  (四)人居环境美丽“蝶变”,文明乡风润泽乡土。经过不懈治理整治、发展积淀,劣习风气彻底扭转,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风尚日渐兴起。建成王老九文学艺术馆、文化大舞台、休闲娱乐文化广场,整洁的马路、错落的村居、精美的墙绘、绿荫浓郁的葡萄产业园……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获评省级生态村、省级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2022年神东村被确定为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和陕西省乡村振兴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

  通远村位于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辖境中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全省首家以干部教育培养为主题的“红色熔炉”主题展馆和通远坊烈士陵园等一系列红色资源坐落其中,红色文化渊源深厚。

  高陵区紧扣“建强组织堡垒、挖掘红色资源、推动富民强村、引领乡村振兴”奋斗目标,积极探索“五个红色五个示范”,传承红色基因,全力发展三产服务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打造红色美丽样板。

  (一)传承红色基因,示范打造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教育基地。高陵区坚持将红色教育资源与基层组织建设、历史人文景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紧密结合,延展参观学习链条,着力打造“两馆一堂一园多个教学点”的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两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亲自创办)、“红色熔炉”干部培养主题展馆(以峥嵘岁月、熔炉锻造、百炼成钢三大板块,展示党的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发展历史);一堂:通过视频影像、情景剧、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编排以讲述优秀员榜样、时代楷模初心故事为内容的“初心学堂”特色党课;一园:高陵区通远坊烈士陵园(57位共和国忠魂于此长眠);多个教学点:主要是何村新社区(中西部地区最大无公害蔬菜基地、陕西省“小康示范村”)、仁村(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和花园休闲观光为拓展的党建花园农场)、源田梦工场田园综合体(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建成的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产业项目)。同时,盘活用好高陵历史展览馆、廉政教育基地,以红色通远村为中心,建设党建主题广场、红色商店等,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教育培训基地,申报确立为市级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

  (二)建强红色堡垒,示范打造组织振兴的样板高地。建强红色主阵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按照省级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要求,改造提升建筑面积1000余平米,集红色会客厅、农特产品展示、党建展厅、“两代表一委员”接待、综网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通远村党群服务中心,搭建党员之家、群众之家。建强干部队伍,以“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目标,充分的发挥村干部个人所长,健全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治安巡逻队、环境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以民情日志为载体,记录联系帮助群众、解难除困事项,确保民声声声入耳、民事件件落实。打造“红色基点”,创建“党小组之家”4个,设立“两代表一委员”接待日,为86个农村党员家庭户挂牌,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引导党员主动认领“责任田”,形成“10分钟便民服务圈”,架起密切党群关系“连心桥”。

  (三)发展红色产业,示范打造强村富民的发展旺地。用好红色资源,开发研学教育、民俗体验、休闲采摘等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党性教育优选地,精心设计推出红色旅游和学习体验线路。组织红色文化题材文学、摄影作品展,以“讲述身边故事、诠释榜样力量”为主题,精心编排《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砥砺初心追赶超越》《百岁党员话百年党史》《画说党史》等红色篇目,设计了《红色根脉》特色党课,对红色资源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融合传播,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截止目前,累计17万余人次到高陵区新时代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筹措整合资金400余万元,建成拥有2800平米连栋温室大棚1栋、拱棚4栋、秦枣园30亩,集特色种植、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红色通远生态农业体验园。2022年,仅高品质草莓一项收入超过100万元,同时,整合辖域内名优小吃、农特产品,依托陕交院、文体中心、潍柴动力等项目,打造“风情夜市一条街”,持续增加村集体收益。提升农民素质,每季度组织并且开展一次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拍摄通远村红色宣传微视频,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推介通远红色资源,扩大狗娃猪蹄、小磨香油、石子干馍等地域知名品牌影响力,同步开发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扶持鼓励村民发展民宿经济,打造高陵红色旅游经济带。

  (四)扮靓红色乡村,示范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美地。融入红色元素,聚焦宜居宜业景致美,引导干群传承红色基因、规范标志标识,在主要交通道口、红色旧址营造红色氛围,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党建广场、搭建主题长廊、设置景观雕塑,促使红色文化与百姓生活深层次地融合。美化人居环境,制定人居环境三年提升方案,实施村庄清洁、环境整改治理、绿化美化等“九大”行动。启动“四好农村路”项目,黑化道路5000余米,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280余盏,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发放分类垃圾桶2000余套,倾力打造红色美丽宜居新农村。强化日常维护,落实长效管理,巩固建设成效。建立村庄保洁管护机制,通过定人员、定范围、定职责实现环境整洁常态化、长效化。同时,定期开展党员示范户、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实行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激活群众参与人居环境长效管理的内生动力,持续维护村庄面貌。

  (五)推进红色治理,示范打造共建共享的文明福地。推行网格治理,建立健全“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联系户”村党组织治理体系,选聘47名党员网格员,在网格内精准承接民政、综治等民生公共服务事项,努力实现“大事不出网、小事不出格”。办好群众身边事,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开通316路公交车,加快通远与大西安融入步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推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下墙落地,定期走访慰问革命“五老”人员、建档立卡户、拆迁户等重点人群,促进3户脱贫户持续增收,用活“问题墙”“回音壁”,办理事关群众利益微实事24件,慢慢地加强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丰富文化生活,组建村级合唱团、秧歌队等文娱队伍,创作反映红色文化题材文学、摄影作品,村民自发编排《民大是我们炼成的钢》《通远是个好地方》等红歌红舞,成功举办“乡村振兴、文化赋能”庆祝建党百年暨喜迎十四运文艺汇演。常态化开展“最美通远人”评选活动,推动形成文明新风,不断让幸福美好生活抵近现实。

X浩瀚体育下载app手机版安卓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x8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